用戶名 :
密碼:
驗證碼: 看不清?點擊更換
忘記密碼?
搜:

首頁

行業(yè)新聞

市場行情動態(tài)

您的位置:首頁 > 能源/有色金屬 > 能源市場 > 行業(yè)新聞 >

新聞:黃河三角洲保護區(qū)悄然變遷油田開采致面積萎縮 Top

新聞:黃河三角洲保護區(qū)悄然變遷油田開采致面積萎縮
時間:2012-12-12 13:10 來源:慧通綜合報道 作者:admin 點擊:
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(qū),中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被譽為“鳥類的國際機場”。


慧通綜合報道:

2012年12月13日,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(qū),中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,被譽為“鳥類的國際機場”。

1997前,東方白鸛首次成為黃三角保護區(qū)的“座上賓”。截至2010年,保護區(qū)累計繁殖東方白鸛91對,成功繁育幼鳥213只,使東方白鸛從候鳥變成“留鳥”。2010年11月9日,保護區(qū)所在的東營市被授予“中國東方白鸛之鄉(xiāng)”稱號。

當候鳥遷徙棲息上游的渤海灣,當濕地灘涂被逐步蠶食時,黃三角保護區(qū)歷盡10年艱辛,使缺水嚴重、海潮侵襲的23萬畝濕地重現生機。

成為東方白鸛最大繁殖地之一以后,黃三角保護區(qū)悄然經歷著變遷——保護區(qū)核心區(qū)面積縮減,保護區(qū)周邊化工廠林立……

先有油田,后有城市,再有保護區(qū),“輩分”最小的保護區(qū),要在諸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和經濟開發(fā)的訴求中,保衛(wèi)候鳥的棲息地。

簡介

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(qū)
一份2011年的公開資料顯示:黃河三角洲保護區(qū)隸屬山東省東營市,地處黃河三角洲北部、黃河入海口處,屬于典型濕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生態(tài)類型獨特,是東北亞內陸和環(huán)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“中轉站、越冬棲息和繁殖地”。下轄大汶流管理站、黃河口管理站、一千二管理站。保護區(qū)內現有林地13649公頃、草地55480公頃、灘涂38534公頃、水域39280公頃。

11月30日,大汶流管理站核心區(qū),巡邏車緩慢前行,兩側濕地內,各類候鳥不斷起落。

“看,東方白鸛。”朱書玉用手指蹭著車窗數了起來,“有20多只”。

朱書玉,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(qū)科研站站長,他說,保護區(qū)3個管理站,今年共繁育野生東方白鸛31巢,86只。

也在這幾天,一千二管理站南側邊界的孤北水庫,杜強(化名)在寒風中瑟瑟發(fā)抖。

“還沒等到。”這位護鳥志愿者已在此多次尋找東方白鸛,在他聽說這種珍禽在天津被大量毒殺之后。

杜強和多位觀鳥、攝影愛好者說,見東方白鸛在管理站周邊飛翔踱步,已是兩三年前的回憶。

希望之鳥
兩年前,黃河三角洲保護區(qū)所在的山東東營市,又多了個頭銜——東方白鸛之鄉(xiāng)。

東方白鸛和東營的故事,得從15年前那“一悲一喜”講起。

1997年8月20日,9711號臺風引發(fā)強風暴潮,最高潮位4.9米。強風暴潮沖毀堤壩,海水倒灌20公里,大片農田被淹,灘涂濕地悉數毀滅。

保護區(qū)腹地的一千二管理站被倒灌的海水圍困。“損失慘重”,管理站生產部部長王學民回憶當年場景:好好的濕地,被海水泡成寸草不生的鹽堿地。

就在保護區(qū)遭受重創(chuàng)之際,大汶流管理站境內,黑白長翼翩翩降臨——19只集群遷徙的東方白鸛,那是它們第一次出現在東營。

“它們不嫌棄我們這慘地方。”很多保護區(qū)的老員工回憶起當年,依然感動。

當地環(huán)保人士把東方白鸛稱作東營及黃三角地區(qū)的“希望之鳥”,“它出現在保護區(qū)最危難的時刻,并選擇了留下”。

或許是當地的盛情,此后每年,東方白鸛都會來做客、歇腳,且種群數量逐年上升。2007年,保護區(qū)觀測到的遷徙東方白鸛種群數量為380只,遷徙總量達到約800只。

“這意味著黃河三角洲已經成了東方白鸛重要的遷徙加油站之一。”保護區(qū)科研站站長朱書玉說。

2010年夏,保護區(qū)一份申報表顯示:東方白鸛繁殖種群數量,由2003年的1對增加到2010年的23對,累計繁殖東方白鸛91對,成功繁育幼鳥213只。”

這份申報表被遞交至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(xié)會。同年11月9日,“中國·黃河口首屆國際觀鳥節(jié)開幕式”上,東營市被授予“中國東方白鸛之鄉(xiāng)”稱號。

“能不能不僅僅是‘加油站’?”保護區(qū)的人這樣想。

架巢引鸛
為讓東方白鸛在此繁衍,保護區(qū)下足了功夫。

東方白鸛繁殖必須高處筑巢,要選擇稀樹林環(huán)境,朱書玉回憶,10年前,黃三角缺少適合筑巢的高大喬木。于是,工作人員看見,東方白鸛的巢出現在電線桿頂端。

大汶流管理站執(zhí)法管理員趙方偉記得一宗“縱火案”。

2007年6月,一對在電線桿上筑巢繁育的東方白鸛捕來一條蛇,橫架在兩條電線上的蛇致電路短路,引起火災。

最先發(fā)現火情的趙方偉向事發(fā)地奔去,幾名同事很快跟進。幾人游過防火隔離溝后,一名同事不見了。

“那溝看著挺窄,里面的水有2米多深,失蹤的同事不會游泳。”這下亂套了。

所幸,溺水的同事被搭救上岸,東方白鸛也及時飛走,避開火災。

在電線桿上筑巢太危險,高壓電的輻射也可能影響它們的繁育質量,必須想辦法讓東方白鸛避開電線桿。

在大汶流管理站濕地補水區(qū)臨水處,工作人員豎立了21個高10米、頂端焊有“井”字形鐵架的人工招引桿,桿間距120米。

“愿望落空,所有的‘井’字桿都空空如也。”2008年,東方白鸛再次做客時,工作人員挺失望,“或許跟它們機警的性格有關”。

2009年,“井”字桿有主兒了,7對東方白鸛將巢建在招引桿上,成功了5對,另兩對因大風侵襲,巢和孵化卵被吹落。

保護區(qū)對招引巢技術改造,“井”字架換成了鍍鋅鋼材碗狀巢,碗狀巢底直徑近1.3米,巢頂直徑1.8至2.2米,分3種規(guī)格,并提前布撒檉柳枝于周圍。

當年,成功繁育的3個鳥巢中,飛出了7只東方白鸛幼鳥。

趙方偉忘不了那場火災,他總站在觀測點,用望遠鏡端詳巢中小鳥,露頭了,站立了,能撲騰翅膀了,忽而有一天,小鳥跌跌撞撞從巢中墜下,卻翅膀一振,直飛青天……

“這是在自己家里長大的,是我們的鳥。”趙方偉揚著頭。

保護區(qū)的努力得到回報,每年都有幾十只東方白鸛留在這過冬,候鳥成了留鳥。

延伸閱讀